作者 陳郁敏 2021-07-22

整理遺物,同時也梳理自己與物件的關係。如果哪一天我走了,我希望留下什麼值得傳承的?我留下的什麼東西會是別人會珍惜的?

圖片來源:《我是遺物整理師》劇照。

我不是講一生要留下什麼深遠的影響力,我要講的是留下什麼具體的物件。Netflix有一部韓劇影集《我是遺物整理師Move to Heaven》,一直在我的追劇清單裡,但沒時間看。沒想到伴侶的94歲老母親突然過世,住在美國的家人因為疫情無法回來,我幫忙處理後事,成為現實版的遺物整理師。

滿屋的遺物,勾勒出一個人的人生

遺物,代表亡者生命的輪廓。臥室裡的衣櫃掛滿80年代的寬肩外套襯衫,還有很多耳環、戒指、珍珠項鍊這類飾品,看來是30年前還沒退休時的上班服。大櫃子裡還有沒開封過的禮物,花旗蔘、紀念明信片、夏威夷的堅果巧克力,沒用過但已經過期的名牌保養品、洗髮水、藥品等等,都是捨不得用的好東西。四大箱的郵局紀念郵票,涵蓋中華郵政60年的歷史,畢竟老太太從19歲開始到65歲退休,都在郵政局服務。

家裡還囤積許多不捨得丟掉的東西,如航空公司送的旅行包、公司行號送的商業贈品,像是保溫杯、環保袋,還有至少30本沒使用過的筆記本和年誌。佈滿灰塵的紙箱裝滿理財文件,房地產稅單、保險單、股票買賣紀錄、過期的存摺和護照等保存得好好的,詳細的筆記把每一件事都交代的清清楚楚。最有趣的是找到錢,一堆衣服後的塑膠袋後、皮包裡、冬天外套口袋裡、月餅鐵盒裡,都有一疊疊的現金。老人家經歷過戰亂,家裡要藏點現金,萬一緊急的時候有錢可以用。

從整理這些遺物,我更認識了這位過世的長者。她是那個年代極少數的職業女性,因為經過戰亂,老太太非常注重財務自由、獨立自主,因此帳務紀錄特別仔細。節儉的個性讓她捨不得使用好東西,而不用的東西又捨不得丟掉。遺物中沒有書本,沒有詩集,沒有任何閒情逸致的收藏。那一個時代大部分的人都是刻苦耐勞、節儉樸實,不容有奢侈浮華的生活。

梳理自己與物件的關係

從這次整理遺物,我得到一些想法。除了現金和值錢的東西,大部分老舊的遺物沒人會留著,都被我處理掉。我也同時梳理自己與物件的關係。如果哪一天我走了,我希望留下什麼值得傳承的?我留下的什麼東西會是別人會珍惜的?

遺產,大家都要。遺物,不一定要。遺愛,取決於生前的愛。遺憾,若活著時有勇氣面對,就不會有遺憾。

我的第一個感觸是,我們擁有的東西實在太多了!這十幾年住在台灣,送禮的文化讓我哭笑不得。收到禮物當然開心,如果是好東西,但不適合我的品味,馬上塞進我那滿滿的「轉送禮物櫃」,等待可以送出去的機會。

誠心建議,送禮不要再送保溫杯、保溫袋、印有大大品牌logo的T恤、小玩物、杯子、毛巾等物件,害人用不著又捨不得丟掉。囤積在家裡既佔位子又收集灰塵,丟掉又不環保,只為掩埋場製造更多垃圾。我們真的需要重新學習什麼是「送禮」。送禮是一門藝術也是科學。

第二個感觸是,真的要把斷捨離當作生活的一部分。我從25歲到50歲,平均每兩年搬一次家。每一次搬家都是「斷捨離」的好機會。在香港生活20年,狹小的蝸居空間養成了我不囤積物件的堅持。我規定自己,每買一雙新鞋,就必須丟/送/捐出一雙鞋。家裡的空間要留給自己可以舒適的生活,不是用來儲藏雜物。

我的確是收納高手,房子一定會設計很多收納空間,每一個物件都有它固定的擺放位置,家裡不輕易新增物件。但偏偏讓我愛上在這方面習性跟我恰恰相反的人,他的囤積癖肯定是來自媽媽的遺傳。我們之間很少爭執,唯獨在處理物件這件事上經常會鬧得不愉快!

第三個感觸是,我們需要「更少但更好」(Less, but better)。在蓬勃發展的消費主義的時代,我們已經擁有太多東西。大家都知道「寧缺勿濫」這個減法生活的原則,不但環保,更該把它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這可能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功課。如果連我們平時都不常用珍惜的東西,死後怎麼期許別人也珍惜呢?

這些「更好」的東西,可能是「長久經典」(Timeless),像是我有三隻錶,真正珍惜的只有一隻,是我用第一份工作得到的獎金送給自己的一個寶珀(Blancpain Leman series)腕錶,30年了還是我的最愛。它不但是經典錶款,更有紀念價值,每十年我會送回原廠維修,讓它保持完美狀態。每一次戴上它,我又看到那位剛入社會不久的青澀女孩,重溫當時首次購買貴重精品的興奮,開始學會肯定自己並對自己好一點點。

更好也可能是因為「美感設計」(Quality)。如果你買一個杯子只考慮它的實用性,它只發揮了很現實的功能。但是如果你也重視美感與設計感,這個杯子以後就有可能變成被珍惜的遺物。我喜歡買北歐的舊傢俱,最近買了一個木製滾輪小餐車,使用過的歲月痕跡不損其設計感和工藝品質。我就是喜歡這些不知名的經典老作品,因為如果好好的照顧和維護,它們是可以代代相傳的。

更好也可能是因為能讓你「愉悅生活」(Pleasures)。我一直很喜歡在家裡擺放鮮花,現在很幸運能從自己的農場採鮮花。有一個我特別喜愛的豎條紋玻璃花器,是在義大利逛跳蚤市場挖到的老東西,當初辛苦的從米蘭經香港手抱回台北,每一次使用時,都有這美好的回憶。許多人有好東西,但怕使用會有損壞就保存起來,或僅在請客時才拿出來使用。我個人認為好東西就是要拿出來用,不然我們的日常生活品質及品味怎麼會提升,如何建立我們對空間、對居家的生活美感?

如果從今天起,我的消費行為秉著「更少但更好」的精神,我相信當我離開這世界後,就不會有太多沒有人珍惜的物件需要處理,讓親人或「遺物整理師」的工作更輕鬆一些!

轉載自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0/article/11166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