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後,更快樂嗎?朱平、陳郁敏的土地實驗:台東山海之間的非零農場連結在地,理想生活再進化
來到都蘭山邊,我們沿著山徑而行,這次要拜訪的是漣漪人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朱平、更快樂實驗所創辦人陳郁敏在台東的家,一群人聚集在這塊土地上一起實驗探索生活。

本文轉載自《Shopping Design》雜誌 2021/ISSUE 06「Live 宜居・移居

文| 孫維利

攝影| 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來到都蘭山邊,我們沿著山徑而行,這次要拜訪的是漣漪人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朱平與更快樂實驗所創辦人陳郁敏在台東的家,他們因為一本書的啟發而開啟雙城生活,我們在充滿期待下抵達,兩人帶我們繞一圈非零農場,沿途分享哪棵是原生種植物及新栽種的香草植物。

DSCF4589.jpg

農場依勢而建,層層向上,站在最高處還能望向整片太平洋。此時,遇見了來幫忙整理農事的阿美族青年阿海,來耕植新鮮香草、嘗試淬取精油的肯園團隊以及在地夥伴們,一群人在這塊土地上都各自努力著,好似這片農場蘊藏著兩人的夢想與許多人的未來計畫。

DSCF4681.jpg
漣漪人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朱平

SD _兩位移居台東多久了?當初為何想移居到鄉下?

陳郁敏 (以下簡稱敏) _我們來都蘭已經12年了。第一次來台東時,我從朱平的書架上隨手抽出一本書,書名叫《 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一對愛侶的真實故事 》 (Loving and Leaving the Good Life),這本書啟發我思考在台東可以做些什麼。過去,我一直在新加坡、香港、印尼等國家找漂亮海灣、美麗山林的地方, 來到台東時剛好閱讀這本書,覺得台東就是我們一直尋找的理想的家園。作者Helen Nearing 和她的人生伴侶Scott Nearing 是50年代回歸土地運動 (back to the land) 的先驅者,放棄紐約的繁華生活, 到鄉下找塊自己的地、全靠自己的自力更生方式,展開50多年崇尚自然的田園生活。

我和朱平從他們的理念中獲得啟發:重要的不是享受浪漫的鄉村生活,而是跟土地的連結及自我實現。因為疫情的關係,過去一年反而讓我們真正住在這裡,思考可以如何實踐這些理念。

DSCF4469.jpg
更快樂實驗所創辦人陳郁敏

SD _台東各區域的氛圍特色差很多,當初都蘭這個地方吸引你的是什麼?

  _都蘭讓我有一種很特別「Awe」的感受,那是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讚嘆,就如同到阿里山看到幾十棵千年神木般宏偉,相較於大自然的壯闊,感到自己的渺小。都蘭之所以吸引人,在於太平洋的遼闊、藍天白雲、日出月昇、都蘭山的翠綠緩坡、滿天星斗的銀河,而在大自然裡,我們更容易去反思自己。所以我在這裡舉辦工作坊,就是期望讓大家在這偌大自然的環境下,能更認識自己,從改變自己開始發揮正向的漣漪效應。

DSCF4445.jpg

SD _你們希望到這裡,開創怎樣的理想生活模式?

  _Intentional Living有意識的生活。我們很清楚知道我們也喜愛都市生活,城市裡有許多好朋友,更有人文、文化、藝術等面向,這些都是讓我們習慣與國際接軌的觸角,但在生活中,也一定會嚮往自然,對我來說這是一種「 快與慢 」的轉換,是我喜歡的。

朱平 (以下簡稱平) _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選擇什麼時候快、什麼時候慢。人生就是不斷的選擇,你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更重要的是知道為了這個選擇,你願意放下什麼。而這個選擇的過程中,就必定有取有捨。

SD _在台東生活,你們選擇及嘗試怎樣的生活作息?最享受哪些時光?

  _我在台東很忙,絕對不是刻板印象中愜意的鄉村生活。每天都在跟在國外的客戶開會。從早上八點半到中午,是我跟香港、上海客戶開會的時間。我們要不斷重新定義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在做選擇之前,要先體驗、用開闊心胸去經驗各種事物,擁有國際視野的同時,也要與在地日常自然緊密相連,例如,早上五點半起來看日出,去海灘跑步,六點到我的實驗小花園仔細工作兩三個小時,接著開始線上會議進入企業教練的專注狀態。

DSCF4543.jpg

這次疫情讓大家的工作方式開始改變,也思考未來工作的型態和可能性。我們真的需要辦公室嗎?我認為以後的工作型態不再僅是家與辦公室的選擇,而是任何地方都可以工作。因此工作與生活如何切割、整合就變得非常重要。像我知道自己上午是能量最高的時間,我會與客戶安排一對一的線上會議,下午就多一些有彈性的工作與撰寫文章專欄,傍晚再到陽台看晚霞喝杯酒Happy Hour,然後做晚飯。更懂得仔細經營自己的時間。

  _有一次半夜時分,我叫醒通常很早睡的Ming ,我們一起躺在屋頂上,看著滿天星星的銀河,一起看流星許願,擁有一個美好難忘的夜晚。所以,即使到鄉間生活,有意識的創造怎樣生活的意念仍是很重要的。

DSCF2846.jpg

SD _非零農場是被賦予何種使命的農場?

  _非零農場是一種實驗計畫,希望以後可以發展出許多有趣的可能。去年我和肯園溫佑君老師提及,我們台東有這塊美麗的梯田、可以對它有什麼想像?她擅長芳療精油及森林植物的療癒,若可以從土地的開墾開始,會是非常好的連結。同時我們也很幸運地有了吳美貌老師的指導,於是我們在今年開始嘗試種植香草。肯園在二月分兩個梯隊來了40 多人,在這裡撿石頭、整地、做畦、定植,三天兩夜早上三小時、下午三小時的「動態靜心 」工作,對公司文化來說,也是非常好的傳承。null

今年第一批香草準備要採收了,有趣的是,在對的期間採收會讓香氣更濃郁,背後傳遞出許多師法自然的脈絡,能夠痛快地流汗,充滿期待的看著那些植物長大、在都蘭山腳下望著遼闊的太平洋, 沒有比這更美好的體驗了。

DSCF4735.jpg

SD _郁敏在山海之間這麼美的地方帶領工作營,希望能帶出什麼價值?

  _我透過正向心理學,發現到尋找幸褔與快樂、如何擁有美好生活( How to live a good life ),是越來越多現代人的問題。因為我在台東的生活和實踐,從大自然中獲得了很多,也想要與大家分享,於是開始每年在這裡舉辦「 Happier Retreat 」。當我們生活選擇越多,自我實現就變得更加重要,而都蘭多元且包容性的文化,剛好很適合實驗和實踐許多心理學的理論。其實不只是在靜默營(silent retreat)可以感受到靜謐,在我們的非零農場勞動也是一種動態靜心,有人撿石頭,有人除草,「勞動就是一種簡單的自由」。三小時的拔草跟人生太多破碎時間極為相反,能夠專注一件事情,是很奢侈的事情。全神貫注的投入(心流 Flow)是主觀幸福感很重要的一部分,你有機會給自己一段很專注的時間嗎?當你做完時,那成就感是非常踏實的更快樂感。

DSCF4743.jpg

SD _移居台東後,是否真正找到屬於自己的「宜居生活」,快樂有多更多嗎?

  _肯定有。對我來說,那是很有層次的快樂。可以從五種不同的面向來看,第一,是情感面(Postive Emotions),看到太平洋任何人都會快樂!我們每天都提醒自己的幸運。早上看到陽光照在都蘭山上,山的顏色隨著光線有著不同的變化;晚上抬頭看星星,覺得星空如此迷人。第二,是投入感(Engagement),很多人來台東都是在自我實現,在都市裡有太多環境因素造就無力感,然而選擇在這裡生活時,就可以做自己自我實現、如何發揮自己,例如:這塊田就好像我的畫布,在這土地上創作。

第三是與人及自然有更深入的接觸(Relationship)。現在很多人不快樂,其中一個原因是無法跟世界建立一種正向的關係,會感到無助和孤獨。在這裡可以接觸非常多元的朋友、擁有各式各樣生活型態。例如有原住民朋友、熱愛衝浪者、藝術家、小農等等,像這裡有一位西班牙人小飛,他來到這裡發起接近海洋運動,成立帆船學校,帶著當地的學生一起做帆船。

DSCF2877.jpg

第四是成就感(Accomplishment),在台東更了解要怎麼收穫就要先知道怎麼耕種,如此成就感就很容易達到。例如我一開始種菜很沒有成就感,因為都被蟲吃光了(哈)!最後也成功種出蟲不吃的蔬菜。沒有一種成就感是你不付出就能獲得的。

第五是意義感(Meaning)。有意義的事情通常不只是為了自己,而是如何超越自己,讓別人也更好。舉例來說,朱先生在與朋友互動時,也許只是逗對方開心一下,就能讓人快樂、感受好一點。跟土地的連結讓我意識到如何把環境永續變成日常就是我們大家的責任。 這樣的意義感,就是我們來這裡一直在思考的,在台灣我們可以創造什麼樣的鄉村生活。

DSCF4528.jpg

SD _你們怎樣看待非零農場,以及移居到這裡的生活意義?

  _前面提到的書中說,自力更生的田園生活裡,每個人一天的時間分配可以是三等分,三分之一是自給自足的勞力 (bread labor)、三分之一是參與社區服務 (community service)、三分之一是創作 (Creative Work)。這讓我們反思在華人生活思想裡缺乏創作的概念。

我們的工作中有沒有Creative Work? 像非零農場就有很多實驗計畫,其中一個是如何萃取2020年的非零農場的味道,透過製作研發琴酒(因為我喜歡琴酒), 用琴酒讓世界對台東和台灣感到好奇。

DSCF4758.jpg
非零農場是一種實驗,希望在農場上可以孕育出一些有趣的事物,並用香氣來記錄,Ming嘗試用月桃及其他植物調配製成、屬於這塊土地的琴酒。

  _我們很幸運,在台東都蘭山下開始我的第三個人生。我曾跟許多人分享,人生可分成三階段, 第一個人生是Learn(學)、第二個人生是Take(拿)、 第三個人生是Give(給)。有一本書 《Leading Matters by John Hennesy》(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 史丹佛的 10 堂領導課)就有提到,你到底要為世界留下什麼,有了這樣的思考就會有一個目標,在你的第二人生時,你會開始把這些想法串連在一起。你越早想自己想要在這一生留下什麼,你的第三人生就會開始啟動。

我們可以留下一句話、一篇文章,去感動和啟發一群人,而不僅是留下多少財富。我60歲來到台東,現在已進入第二個十年,去年漣漪人基金會成立了「Join Us」支持微型企業的計畫,也開始有了非零農場,正著手進行能夠永續的議題,這些都是希望能夠建立永續下去的資源與模式。

DSCF4630.jpg

SD _感受都蘭的氛圍,及有無激發一些未來計劃?

  _都蘭很適合多元文化的族群在此碰撞。2018年台灣通過《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可以讓很多國外很棒的鋼琴家、攝影師、舞蹈家、導演、文化藝術工作者及許多有趣的數位遊牧工作者不需要找到雇主,就可以申請「就業金卡」定居台灣。讓更多愛台灣的創意人、藝術家來台灣,讓台灣成為他們在亞洲的家,相信台灣就會被世界重新看到。

我們都覺得在鄉村非常適合去創建微型企業,於是我們成立「 Join Us計畫 」,在台東找到九位創業者,與AAMA 台北搖籃計畫連結,等同於與世界連結,我們的角色就是提供台東微型創業者不同的觀點視角,把國際資源和當地資源整合,共創優勢,找到自己的獨特性而永續經營。

DSCF4591.jpg

SD _關於找到屬於自己的「宜居價值」,進而實踐「移居計畫」,您們的分享與建議?

 _移居不是一件需要很有資源才能做的事情,而是知道你願意付出什麼代價去去尋求什麼樣的生活。所以我們建議來這裡先不要衝動的買地,先租個房子,多認識些朋友,看自己適不適合鄉村生活。當你準備好時,土地也會找到你。其實人生就是一種取捨,來這裡也許不容易有賺大錢的機會,然而你能擁有不僅是大山與大海,而是一種新的可能,讓生命能綻放。關於移居及雙城生活,是現代人每個人都應該重新思考,並勇敢的擁抱自己的選擇.

本文轉載自《Shopping Design》雜誌 2021/ISSUE 06「Live 宜居移居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